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话用在苹果身上,此刻再贴切不过了,2011年,苹果神话达到顶峰,坊间都流传着乔布斯的传说。而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苹果的神话被神话创建的头号功臣iPhone给击了个粉碎,尤其是“低保”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四个连环套砸下来,游戏机变成了“四个圈”的奥迪,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有网上的免费游戏不玩,干嘛去花数千元买游戏机,更遑论不断的砸钱买软件了,然后呢,“四个圈”变成了四道紧箍咒,让游戏机,禁售与否,都只在中国市场边上围观了。
文/张书乐
移动游戏的现状就是如此,被人夸大了太多,“一夜之间”的传奇也被叙述了太多,可背后的无奈却被人忽视了太多,反而变得浮躁了许多,也让许多投机蝗虫冲进了本来一片大好的市场,把水从蓝搅到红。
搜索引擎的江湖等待真正的踢馆者,一个真正把用户之心当作自己的核心搜索理念的踢馆者,而不是只是来挖金子的淘宝者。
文/张书乐
没有消费的地方可用、没有切实的安全保障、没有统一行业标准、没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一系列的没有死死的套住了移动支付的脖子。目前移动支付的一切,都像一个画饼。
文/张书乐
原载于《创新时代》2012年12月刊
1715亿美元,全球市场;100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这是业界对于移动支付产业在今年发展的一个基本预估。“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所展现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令人兴奋。”一份名为《2012年~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趋势与展望》的报告中如是形容。
可移动支付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巨头纷纷圈地移动支付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招行行长马蔚华认为,未来,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消费方式的变革下,移动支付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在移动支付上的大举进军。沃尔玛等多个公司在今年8月宣布组建了一个合资公司,以共同开发移动支付网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几乎同时,星巴克投资了2500万美元给移动支付公司Square,并将Square的技术引入星巴克在美国的7000家连锁店。雄心勃勃挺进移动支付的还不仅只有沃尔玛与星巴克。
在中国,情况也极为相似。腾讯CEO马化腾近日在宣布微信用户已突破2亿后,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财付通又宣布,正式展开与微信的合作,最快将于年底上线开通即时支付功能。之前,支付宝就宣布升级现有移动支付方案为“移动快捷支付”,与现有PC快捷支付一起为用户及商户提供快捷的支付方案。
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的关键一环,也在发力。早在2008年,中国移动便开始关注第三方支付,并尝试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国电信也于去年3月成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移动支付。同年,中国联通支付公司也获得营业执照,并且取得了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
最具有移动支付能量的银行自然也不甘示弱。浦发银行则在2010年11月便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在移动金融与移动电子商务、基础银行、基础电信、客户服务与渠道共享四大领域开展了32个项目合作。其他的银行也没选择观望,工商、农业、建设、招商、中信等多家银行都在全面布局。
这一切的背后有更为可观的数据作为支撑。研究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易观智库预计未来3年移动支付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数将达到3.87亿户。
春天已经来了,几乎所有能够和移动支付拉上关系的企业都在唱着春天的歌,高调的开启移动支付的航船,深怕慢了一步,就成为落后者。
安全问题成为巨大瓶颈
在移动支付瞬间沸腾到极点之时,也不乏清醒的声音在敲响警钟。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出席“中国电子银行高峰论坛”时强调,移动支付产品的开发,要把保护客户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他同时呼吁,有关各方应该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参与到移动支付市场竞争中,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发展。
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更大的喧嚣声所淹没,最为吸引舆论关注的,就是招商银行提出的“消灭信用卡”的口号。
招商银行提出,未来将一方面力求在变革传统信用卡形式的基础上,将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中,以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公众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需求。
载体就是移动支付下的“手机钱包”。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为客户带来便捷、时尚的全新支付体验。买单时,客户只需在收银台具有“闪付Quick 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上刷一下手机,不刷卡、不输密码、不找零,消费买单轻松搞定,彻底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方便以及刷卡输密码签字的繁琐。基于这种战略设想,招行行长马蔚华放言要通过手机钱包“废掉”银行卡的“狂言”并不足为怪。
但安全问题却没有被提及。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尚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在PC环境下的安全软件尚不能保证信息不被泄露的大前提下,移动支付的载体—手机和手持电子设备到底有多安全,没有人敢打包票。
“涉及到钱,我肯定会小心翼翼。”曾经用手机钱包买过电影票的曾女士告诉笔者:“现在就算到银行取钱,都时不时会听到有关银行卡被套取密码和克隆的事情,手机能够有多安全呢?几十元的小额消费我还可以考虑,数额一大,我就不敢了。就连网上购物,我专用的网银都只有少量存款,何况移动支付。”
一些IT从业人员也表示,现在智能手机系统没有被黑客强势威胁是因为其中对他们有用的资源较之PC太少,如果手机里面有了钱,那么利益诱惑下,一切将大为不同。可手机安全体系到现在还基本上是个画饼,仅有的几个安全应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系统垃圾清理工具罢了。
甚至于更大的瓶颈也被唱好移动支付的人所有意忽略,那就是移动支付的标准尚没有定论,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谈到技术标准制订问题时说:“现在大家比较认同13.56MHz通讯标准,但通讯标准模式上我认为不搞一刀切更好,推动一种技术的时候最好也为其他的标准留下生存的空间。”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移动支付会发展成什么样?各家都有各家的模式,互相不能兼容,移动支付的用户或许还好办,一般刷卡用户都不会泛滥的使用多种银行卡,而是对某个银行“情有独钟”,这种使用趋势会移植到移动支付上。
“但没有银联模式的移动支付如果互相不能兼容,则在商家处会出现许多麻烦。”移动互联网观察者王文说:“你能想象一个店铺里,有若干读卡器,来分别负担不同的移动支付体系吗?”
没地方可用的移动支付
如果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布局上的问题则一时半会难以解决。
由于移动支付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范围也非常近似——集中在公交、地铁等公用和消费领域。如招行“手机钱包”,主要使用范围是超市、快餐店、药店、便利店、面包房等场所。而浦发联名卡主要在便利店、超市,上海和长沙定点菜市场、宁波公交、深圳停车场等多种便民场所应用。
由此不难发现,移动支付非但连二级城市都没有覆盖到,就连北上广这样拥有比较成熟使用族群的一线城市,也少之又少。就连银行内部人士也曾任,从目前来看,手机支付受理环境并不理想,除了上海、深圳、宁波等少数地区,使用非接触式POS机的商户分布较分散,难以形成客流。
如果没有地方可以让移动支付发挥作用,即使安全性和兼容性得到解决,又能有什么用?
移动支付显然走的太快,唱的太高,时至今日,银行卡的“刷卡”支付都没有真正实现全覆盖,众多商家因为要额外负担一部分使用金额而更乐意选择现金交易。即使这个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移动支付还有一个更大的瓶颈——盈利。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就指出,目前移动支付主要盈利模式只有三种,即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种。张萌指出,移动支付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以投入为主,首先受益的肯定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厂商,而基于提供支付运营服务的企业盈利前景还不清晰。
没有消费的地方可用、没有切实的安全保障、没有统一行业标准、没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一系列的没有死死的套住了移动支付的脖子。而目前移动支付的一切,都像一个画饼,除了电信运营商已经玩了很久的用话费的手机钱包来支付一些费用如定制SP业务等。
移动支付的春天叫的太早,可能会来的更晚。
文/张书乐
去年年末,一则关于手机的趣闻曾在业内惊起小小的波澜,来自芬兰的一家名为Verkkokauppa.com的零售商团队用探空气球让诺基亚的旗舰手机Lumia 920忍受了半小时的零度以下低温后,从距离地面30公里处抛下,在落地后,这台手机不但外观上毫发无损,所有的功能也运行正常。
“砖效应”很重要但非最重要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华为新款旗舰手机Ascend D2的发布会上,类似的一幕上演,华为副总裁余承东除了没让这款手机胸口碎大石外,用水浇、地上摔等“酷刑”连番上阵,而这款Ascend D2的表现也和诺基亚的前辈一样——坚挺。
对于大多数手机用户来说,这其实就体现出了手机的一个珍贵特性——有如砖头一样的超强抗打击能力。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越来越身娇肉贵之时,这种“砖效应”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但问题是,这种珍贵的特性,却未必能带来预想中的市场效应,从太空坠落而不死的诺基亚Lumia 920其销路并没有因此而升上三万英尺的高空,相反的,有关诺基亚生死大限的讨论却盛嚣尘上,再抗打击的手机,也挡不住其有悖手机发展规律的重创。
毕竟,对于智能手机而言,如砖般强硬很重要,但如果这块砖不够智能,依然无法入消费者法眼。
创新才是智能手机的大未来
同样抗打击能力强的Ascend D2也和前辈诺基亚犯了同样的毛病,一味的强调外练胫骨皮,却没有内炼一口气。
较之之前的华为D1,D2的改变除了强壮一些、薄了一些外,乏善可陈,其手机产品从产品命名到类别等,都大有跟随三星产品的嫌疑。
更有趣的是,华为Ascend D2和Mate仍沿用自家产的海思K3V2处理器。海思4核,该芯片兼容性差、发热量大,与高通等4核芯片相比,其架构、性能、功耗都较落后。与Tegra3和4412差不多,但不如高通APQ8064。APQ8064采用的是28nm的工艺制造的,而海思是40nm的工艺。APQ8064领先一代,更省电,发热量更低!高通APQ8064采用Krait架构,性能为3.3DMIPS/MHz;海思K3V2采用A9架构,性能为2.5DMIPS/MHz。APQ8064的主频是1.5G;海思K3V2的主频是1.4G。APQ8064的理论最高性能=4×1500x3.3=19800DMIPS,海思K3V2的理论最高性能=4×1400x2.5 =14000DMIPS,两者的差距还是蛮大!
华为用这种能够让手机真正变砖头的芯片,运行基于Android4.1的华为Emotion 1.5系统,犹如小马拉大车,其手机的拓展空间已经可想而知了。有网友就爆料,其跑分仅9373分,战斗力确实有如“砖头”。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丝影子,即诺基亚不顾大势所趋,死守塞班,让自己从手机巨头跌入绝境的往事。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大势则是,身娇肉贵不妨事,但如果这智能因为机器的性能变得有点“智障”了,芯片无法支持起庞大的身躯,不能保证这个身躯持久的战斗,那消费者与其花大价钱去买一块可以砸人用的“砖机”,莫如直接去工地捡一块不要钱的板砖来的容易。
消费者希望自己的手机能如砖一样结实,但这块砖最起码也该是四缸驱动的……
阅读科技新方向有时候味如嚼蜡,在我看来,不是技术含量不高,而是太高了,就如同元素周期表一样,林林总总的列在上面,营养非常丰富,可消化吸收太难。但如果不写的高深莫测,让人高山仰止,又会被专业人士鄙夷,觉得不够权威,太过草根,甚至斥之为伪科技。
文/张书乐
原载于《现代商业银行》2012年12期 刊载时略有删节
预言帝凯文·凯利(这个美国老头喜欢别人叫他KK)过去的书就让人看着想剖腹,尽管连升了天的乔布斯和活的很滋润的众多互联网巨头们都对KK和他的《失控》还有《科技想要什么》都推崇备至,但科技类的先知似乎都以此为表率,继续晦涩难懂、首鼠两端的各种未来预言。
始作俑者往往是打破瓶颈之人,KK最近总算不想自己的读者切腹了,不太厚的《技术元素》继续预言,但这次小清新了。
小改变中有大智慧
通俗了,是很多人对KK这本书的评语,一个小小的改变,让先知的话语不再神秘。过去许多科技类的预言家们喜欢玩玄虚,就向古希腊特尔斐预言:“越过那条河,一个伟大的帝国将会毁灭”那样,无论是进攻国还是防守国,都能在这个预言中找到自信和最终的结论。可KK这次不再失控,他选择了用最朴实如博客千字文那样的清新话语来告诉你,科技到底要什么。
最简单的解释往往蕴含着大智慧。技术是什么?在《一切还没有运行完好的事物》这则短文里,他给了技术(technology)做了诠释,他没有去注重解释词藻的华丽或严谨,而是引用了艾伦·凯的一个简单定义:“是你出生以后发明的任何东西”。咋一看,这个和人咬狗就是新闻的定义一样有点随意,但KK随后开始讲故事,电动马达曾经是技术,在比马达早诞生的人眼中,它很新,还没有运行的很完好,但随着电动马达的普及,它也就“消失”了、完美的默默运行着,当然也就不再被称之为技术。
KK还很会选择最大的科技消费国家,也就是中国读者的口味,当谈到中国的盗版问题时,KK并没有如国内作者那样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诉革命家史,更没有开口闭口象道学先生那样狠批盗版是不义之举,相反,KK选择了“赞美”盗版,他用美国的历史来作为例证,指出美国在建国100年间,其实也是一个充斥知识产权盗版的大陆,但这并不阻碍美国最终走向创新,甚至可以说盗版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国度一种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国创新的未来,他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就像美国迅速将自己的复制文化培养成创新文化一样,中国也会如此。中国没有能力创造出世界级革新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直接纠正了人们的许多认知误区,再反过来想想,其实国内确实已经有了这样的萌芽,当年依靠山寨走向辉煌的许多互联网公司,此刻尽管依然在模仿,但也开始选择去超越,在搬来的技术上作微创新或许还是件不光彩的事,但在搬来的技术上加入了更多适合中国互联网状况的元素来改进之,从而实现跨越性的创新,却也有不少成功范例,比如盛大、比如腾讯、比如百度、甚至360奇虎,其实都有这么去做……
作为一本KK历年来精选博客文章的合集,类似这样的简单解释相当之多,KK没有如其他先知那样继续卖弄书袋,而是用哲理性的话语来开启大智慧,其实科技也是如此,微创新如果恰到好处,其发现的新大陆或许堪比哥伦布。
小退步中有大进步
KK的做派很潮,潮到让别人往往觉得他在退步,因为他对科技的看法在这本书里变得有点絮叨,絮叨到如居委会大妈那样总是在扯一些家长里短。
一个最常见的互联网现象——免费与共享,总不断地出现在他的语言中,他把互联网比喻成复印机,指出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提供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为了复制品。
KK似乎在退步了,因为他几乎在扯这些科技的淡时,已经沦为了微博上的语录体,连李开复、张亚勤都不屑于在微博上发表这种平凡到庸俗的话语,这算哪门子创新呢?还不如去创新工场看点特色下酒菜。
但KK绝不是做语录的那类人,他给出了一个预言,如何对抗免费: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便会变得没有价值。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无法复制的东西便会变得罕有而有价值。看起来依然是个什么都没说的绕口令,但KK不是来说相声的,他立刻打了个无法复制的比方“信任”,或许在商人看来用“口碑”来诠释更明了,就好比在淘宝多个店铺里有同样的商品销售,但你总会选择口碑最好最值得信任的商家,这就是无法复制。
而另一个例子则根据代表性,KK继续先客串相声演员,说了一个冷笑话:“软件免费下载,用户手册一万美元。”但KK肯定不是来做郭德纲的,他用红帽和Apache等公司的存活结果来证明这样的免费生存是个可行,至于其他的诠释,则继续延续这种微言大义的语言方针,诠释的你不得不佩服,不得不相信,科技就会如此去,赚钱也要如此去。
类似这样的“调笑令”,KK一直在不断的玩,他的目的就是告诫读者,不要以为先进的科技就是万应灵丹,它也可能是个万应零蛋。他这次不仅仅把科技说的很清新,更说的很实用,是实用的预言,而非空口说白话。
小切口中有大未来
在科幻题材电影中,有的导演喜欢宏大叙事,比如《超级战舰》,看的时候感官刺激强烈,但就像吃了爆米花一样填不饱肚子。有的导演的片子,场面也很宏大,比如《普罗米修斯》,但看完很多人都说不好看,因为故事看起来很平淡,内容和别人的大片很重叠。却没有看出导演在片子中许多细节里埋藏的无数伏笔和思考。KK属于这类导演。
作为预言家,他必须要预言,但他这次对科技的预言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在重复别人的故事。他在每一篇小短文中都隐喻着预言的色彩。盗版的未来、中国的创新、物联网的前景、云计算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是每天被人讨论,却又在长篇大论后说了和没说一样的话题,可KK却另辟蹊径,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来预言,决不前卫,只有实在。
他只想借此来呈现自己《未来的一天》,一切在技术的包围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起床、上班、阅读、编辑、睡觉,每一步都是我们每天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只是加入了技术元素,其实和我们现在生活并没二致,只是添加了科技含量而已。比如挥舞手臂,控制屏幕上的新闻滚动,又如打开冰箱取牛奶,冰箱屏幕邀请玩一把游戏,等等,一个“全屏”世界的大未来,现在已经部分实现了,不过KK在未来的梦里更美满。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当年在濮存昕主演的《洗澡》一开场就是如此,只不过是说未来先进的洗澡设备罢了。
这样一个切口非常之小,小到就是我们生活中最琐碎的细节,小到其他的预言帝和科技先知们都不乐意去说,他们更喜欢去说第五元素、去探究火星的秘密、去谈论人工智能,就像阿西莫夫那样凭空制定出机器人三定律。但这些都太玄幻了,就好像魏晋风度那样,清谈来清谈去,结果最终五胡乱华,谁都没有清谈到。
KK不玩虚的,他就说点实话,柴米油盐酱醋茶,够了,比起坐电梯去月球,这些才是你真正离不开的。至于其他的,那是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的工作,抢人饭碗如杀人父母,KK不做,他就是给出一个方法论,一个导火索,让科技力量有一个引爆点就好了。
这就是KK的大未来,很素朴,很循规蹈矩,很有吸引力,每一个论点都归结回到技术,一切都是用“你出生以后发明的任何东西”来诠释,很哲学,也很简单,没有技术论证非要化腐朽为神奇、化简单为高深的那种科技范儿,而是用小清新式的风格来说一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技术元素”,来谈一谈“2046”就好。
差点忘了,译者为小清新也做了不少努力,《你不是个玩意,你是个机器人》,单看这个标题你就明白了。
15秒广告,正好成为了一个吸引网民的关键点,这一招直接切中了网民的心理需求上,何愁网民不来,而网民来了,尽管广告有点短、量有点少,但播放量上去了、关注度提高了、转化率和到达率都出来了
文/张书乐
视频网站烧钱却难赚钱,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道困扰互联网多年的魔咒,而解决的办法似乎还没找到,Hulu模式在中国隐然有折戟沉沙的可能,而广告上不去,视频网站内心这个急啊,急又能如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饮鸩止渴——拉大广告时长。
变态的长也能赚钱
时下视频网站的前贴片广告已经变态到了何种程度?45秒的广告已经是小儿科了,60秒也不算什么,一些网站为了提高收入,已经让前贴片广告从一个变一双,甚至三四个也是正常现象了。
广告变长了,网民自然不乐意,早前电视节目就因为广告时间太长被讽刺为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而现在视频网站如此做,谁看着谁就烦,第三方数据机构DCCI带来的调研结果表明,尽管85%的视频用户可以接受前帖片广告,但是可以接受45秒的只有3.8%。换句话说,当前的45秒,甚至60秒的广告就是在挑战用户忍耐度的极限了。而接受15秒广告的用户是67%,这相差了17倍。
网民不受用,网站何尝不知道,但此刻利益已经冲昏了头脑。尽管极度影响了网民的观影乐趣,甚至可能已经带来了流量和黏合度的流失,但本身就在生死线上在乎金钱更多于流量的大部分视频网站却不以为然,因为此刻正是视频贴片广告最大的爆发期,原因仅仅是因为广电禁止影视剧乱插广告而让部分广告商流向视频站点。
显然,这点甜头已经让视频网站利令智昏了……
15秒逆袭恰到好处
不久前,国内最大的影视点播平台风行网发布 “Univideo黄金15秒广告”产品,逆势将其前贴片广告时长从45秒缩减至15秒,并承诺视频前贴广告只播出一支15秒品牌广告。
有钱不赚是傻子,但风行却并不傻,此刻恰恰是进攻的绝佳时机。
15秒,显然是消费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却会直接降低广告收入,毕竟广告量少了。但风行这么干了,因为它有自己的底牌。
一个外在的底牌是部分同行有着同样的追求,facebook支持15秒、秒针发布了15秒带来的价值、凤凰视频同样支持15秒,更关键的是,广告商其实也支持,来自第三方数据机构、谷歌等广告代理商、众多知名品牌广告主等方面均看好15秒广告对用户体验及广告营销效果的提升。毕竟,广告还是讲求传播到达率和转换率的,网民都不乐意看的视频广告,再长也没用。
一个内在的底牌是风行网有机会“收编”伤心的网民。这不是一边视频网站大举广告造成了用户流失吗?风行的15秒广告,正好成为了一个吸引网民的关键点,这一招直接切中了网民的心理需求上,何愁网民不来,而网民来了,尽管广告有点短、量有点少,但播放量上去了、关注度提高了、转化率和到达率都出来了,实质的量并没少反而多了,且广告的效果也出来了……
风行网的15秒战略打了一手好算盘,而接下来的会是滚滚的财源。